電梯維保和電梯維修的護欄都是一樣的,以至于現在去維保電梯工人,業主劈頭蓋臉就來一句“什么破電梯,怎么又壞了”。
如果我們把電梯維修和電梯維保的護欄區分開來,電梯維修護欄上面就寫明:電梯正在維修,電梯維保護欄就在上面寫明:電梯正在維護保養。這樣慢慢的讓人們接收兩者的區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看到我們正在保養的時候也不會再說“什么破電梯,怎么又壞了”這樣的話語了吧。另外電梯事故一發生,媒體去采訪的時候他們都會告訴媒體他們的電梯整天修,質量怎么差怎么差,其實他們把電梯正常的維護保養也算進去了,這個也是給我們電梯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電梯維保具體做什么,按照規范來做的話,要做的太多了,一臺電梯一月要保養兩次,季度要做一次,半年要做一次,全年要做一次,具體做什么任務表上有,一臺電梯的維保費從七八百降到了二三百,維保公司也要生存呀,降低費用的結果就是服務質量也變相的降低了。電梯企業賣的電梯過了質保期基本都不會做維保了,都被小的維保公司把業務搶了,惡性競爭。
電梯維修這工作是有危險的,第一是高空作業,第二是要碰380V的高壓電。不過也能鍛煉一個人的忍耐力,單一品牌的,這種故障一般都低,所以感覺一天沒事,你要是碰上品牌雜的,電梯又是老舊的,一天那個召修電話都可以讓你崩潰。這工作是二十四小時在上班,隨叫隨到。想想你剛在端著碗吃飯,一個電話來了,你還得放下碗去修電梯的那種心情?
去晚了客戶還要刁難你。新手的話,剛來只有做做清潔,了解基本的。慢慢你就會了,關鍵要有人帶你,這樣你就能快點進入狀態。當然也要看你個人的造化,你要是有本事把它全弄懂了,那你就是真正的技術人員了,一天坐在家里上班,別人弄不了,你再去。那才是自由。老板都不敢說你,因為你是技術人才。
《特種設備安全法》實施,進一步強調了制造廠家的安全主體責任。其中,第二十二條要求電梯的安裝、改造和修理,必須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其委托的依照該法取得相應許可的單位進行。電梯制造單位委托其他單位進行電梯安裝、改造和修理的,應當對其安裝、改造、修理進行安全指導和監控,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校驗和調試。電梯制造單位對電梯安全性能負責。
第四十五條規定,電梯的維護保養應當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和修理單位進行。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在維護保養中嚴格執行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保證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并負責落實現場安全防護措施,保證施工安全。
從這兩條不難看出,電梯維修需要廠家或廠家委托授權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而電梯維保除了制造廠家可以做以外,有資質的維保企業都可以完成,無需制造廠家授權。
但在實際工作中,維保與修理存在交叉情況,怎么界定法律中提到的修理與維保值得思考,地方在出臺相應的電梯法律法規時,應當在這方面進一步明確,否則廠家主體責任無法真正落實,事故發生時"踢皮球"現象也依然會存在。
業內資深評標專家楊凱表示:"維保并非維修,日常維保包括調整、清潔、加油等,一些部件牽扯到安全問題需要更換或修理屬于維修范疇,廠家應承擔相應的安全主體責任。